莎劇中的香氣-生命之水 Aqua Vitae

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(Romeo and Juliet)是最為人所知的莎士比亞著悲劇作品之一,令人惋嘆的愛情故事穿越了層層時空的屏障,與現代人產生共鳴與火花。劇中講述世仇家族愛恨糾葛下,一對初生戀人不顧撓阻的純情愛戀,最終卻歸於殉情一途;而兩人的早逝也促成兩家族最終的和解。本劇在莎士比亞年代頗為流行,與《哈姆雷特》一道成為最常搬演的莎劇。


在第三幕中,提伯特(Tybalt)和羅密歐(Romeo)因茱麗葉(Juliet)起了口角爭執。衝突中,氣急敗壞的提伯特誤將羅密歐的摯友莫估修(Mercutio)刺死,羅密歐在無比悲慟之中也慌怒得失去理智,撿起被提伯特拿來行兇的那把匕首,憤怒地一刀刺進提伯特心口。羅密歐因而遭判放逐,從此可能再也見不到愛人,茱麗葉的奶媽在得知消息後,轉述給茱麗葉時說了這句話:


「男人實在靠不住,無良、虛偽!反覆無常、小聰明用盡,都是些騙子。

啊!來人幫我倒點兒酒來!

這些悲傷煩惱又要在我臉上生皺紋了。」—奶媽(乳媼)|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(第三幕,第二景)


"No faith, no honesty in men. All perjured,

All forsworn, all naught, all dissemblers.

Ah, where's my man?—Give me some aqua vitae.—

These griefs, these woes, these sorrows make me old." — The Nurse|《Romeo and Juliet》


「借酒澆愁」似乎不只是中華文化的理解,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一樣,是人對於酒精普世的一種追求:忘卻煩惱、痛苦、哀愁的良藥,黃湯下肚後,人能歸於平靜與溫柔,回歸到中性的狀態。


乳媪所說的「生命之水(Aqua Vitae)」最早可以回溯至羅馬時代,用以形容受洗用水與蒸餾產物。在莎翁時代,Aqua Vitae一詞幾乎涵蓋了所有類型的烈酒,多扮演「治療用酒」或「滋補藥酒」的角色。時至今日,中文所說的「生命之水」多半是指濃度高達96%的精餾伏特加(Spirytus Rektyfikowany);濃度這麼高的酒體分類上會歸為所謂的「中性烈酒」或是「精釀酒精」。濃度雖高得嚇人,但皆屬「食用酒精」的範疇。純酒精因為具有高揮發性,氣味上可以說是刺激、強烈而且獨特,有些人會形容入口後是「無味」,或是暫時麻痺味覺,「麻麻刺刺」的感覺使得食用者除了酒精沖腦外,短暫無法感受其他味道。


酒精常見於保養品或化妝品、飲用酒酒體本身與疫情期間最常使用的酒精噴霧等,酒精在香水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明明許多人表示會對酒精產生過敏反應,又為什麼要加在香粧品之中?酒精的應用廣泛源於它其實是非常優秀的溶劑,對於極需保存味道的香水來說,酒精則是良好的有機物溶劑,能將香料均勻地稀釋,並保護香料中的有機物,避免其氧化、腐壞而導致變質、走味。同時,酒精的高揮發性使得它在香料均勻稀釋後,能快速脫離香味分子,讓香水自然散發表現,卻不會有異味產生、變色等等的副作用。





參考資料:https://kknews.cc/fashion/mllxpj9.html

客製化香水 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William Shakespeare 生命之水 Aqua Vitae

回應這篇文章